代理指定化:商家必须通过单一代理机构投放广告,手动调价空间被极大压缩 算法集权化:系统将基于商品潜力自动分配流量,GMV成为唯一指挥棒
这意味着平台流量分配彻底转向“GMV优先”逻辑——产品销量越高,越能获得算法流量倾斜;依赖低价策略的卖家则可能被边缘化。正如某资深运营所言:“爆款会获得系统自动加投,而低价竞标品将逐步失血。”

图源:TikTok
首先是流量掌控的失重感, 传统广告模式下,卖家可通过手动调价、关键词优化等方式干预投放效果;而 GMV Max 模式更依赖系统自动化运算,对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即便采用 GMV Max 策略,若缺乏关键词优化、素材精细化制作等能力,广告效果可能与传统模式相差无几。例如,素材不足可能导致系统陷入 “低效素材循环”,使整体 ROI 暴跌;频繁调整广告设置(会被系统判定为 “不稳定账户”,进而减少流量分配。)
其次是达人生态的信任危机,与本地达人合作本应是打开市场的捷径,却暗藏契约风险。佣金结算的微小延迟,竟可能引发达人瞬间删除正在助推爆款的视频,导致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功亏一篑,造成难以估量的流量损失和订单蒸发。
所以,在东南亚这片“性价比就是硬道理”的消费热土上,追求低价固然能带来短期销量,却也极大地限制了单笔交易的价值和整体增长潜力,让卖家陷入“越卖越薄”的窘境。
当卖家们还在为流量掌控权的流失、达人生态的不确定性与低价市场的天花板焦虑时,平台变革的底层逻辑已清晰勾勒出破局方向 ——GMV Max 的本质是一场 “效率革命”,它淘汰的不是卖家,而是粗放的运营模式。

其中,冷启动阶段作为系统的 “学习阶段” 尤为关键:在广告初始投放期,系统需不断探索新用户以定位最适配的展示人群,此阶段广告组成本可能因数据积累不足而波动较大。
以东南亚市场为例,可优先尝试 CC(Complete Campaign完整广告系列)及 MINI ROAS(Mini Return on Ad Spend 小范围广告支出回报率)模式,尽量避免 LC模式(Local Campaign 本地化广告活动)以防空烧风险。
手动出价可采取动态策略,初期按产品售价的部分百分比,待广告组模型跑通后逐步下压出价,直至找到消耗速率与 CPA(单次成交成本)平衡的最优区间。
预算设置上,建议系列预算不设上限,仅限制广告组日预算,保守情况下可将单组日预算控制在 50-100 美金。
素材运营是 GMV Max 模式的核心支撑,需构建 “生产 – 管理 – 授权” 的完整链路。
在素材生产端,建议采用标准化 “流水线” 作业:
需特别注意 “锚点绑定” 原则,每条视频必须挂载同店铺单一商品,混挂多店商品会被系统直接驳回。
素材管理需实施 “三板斧” 分级制度:
授权环节需提前为投放账号开通白名单,推荐通过 “商务中心 – 子账号” 模式批量管理,避免重复授权导致的效率损耗。
同时,在 GMV Max 模式下,除核心策略外,三个易被忽视的细节也会影响运营效果:
• 数据监控:紧盯GPM(千次播放成交额),低于$1.5就要优化素材或换品;CPA超过毛利50%立即暂停。
从手动广告到 GMV Max 的转型,本质是 TikTok 电商从 “流量普惠” 向 “效率优先” 的底层逻辑重构。对卖家而言,这既是一场淘汰低效运营模式的 “洗牌局”,也是一次向精细化运营要效益的 “生存考”。
那些依赖粗放投放、低价竞标的玩家将被算法边缘化,而真正能驾驭 “素材洪流”、吃透数据逻辑、深耕本地化运营的商家,终将在这场流量革命中占据先机。
正如东南亚市场的低价困局所揭示的:电商竞争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价格战,而是对用户需求、平台规则、运营效率的综合把控。
当 GMV Max 成为行业 “新基建”,唯有主动拥抱变革、以专业能力构筑壁垒的卖家,才能在 “算法为王” 的时代里,劈开流量迷雾,驶向增长深水区。